新闻动态
news
|
装配式钢结构模块建筑技术指南(2022.6)时间:2022-06-15 目 录 前言 1 1总则 4 1.1 编制目的 4 1.2 适用范围 4 1.3 基本原则 4 2 术语 5 3 项目策划 6 3.1 一般规定 6 3.2 资源配置与技术实施 6 3.3 设计策划 7 3.4 生产策划 8 3.5 施工策划 9 4 建筑设计 10 4.1 一般规定 10 4.2 标准化设计 10 4.3 建筑性能 13 4.4 典型部位构造做法 16 5 结构设计 20 5.1 一般规定 20 5.2 结构体系与结构分析 20 5.3 地基与基础 22 5.4 模块单元结构 22 5.5 模块单元连接 24 5.6 结构防火、防腐设计 27 6 室内装饰装修与设备管线设计 29 6.1 室内装饰装修 29 6.2 设备与管线 31 7 制作与运输 34 7.1 一般规定 34 7.2 工厂集成制作 34 7.3 工厂验收 35 7.4 出厂 37 7.5 包装、运输与堆放 38 8 现场安装与拆除 40 8.1 一般规定 40 8.2 现场安装 40 8.3 现场拆除 44 9 质量检查与验收 46 9.1 一般规定 46 9.2 模块单元的进场验收 46 9.3 模块单元安装与连接验收 47 9.4 设备与管线系统连接安装验收 48 9.5 建筑接缝防火、防水验收 50 10 维护与管理 52 条 文 说 明 54
前言 装配式钢结构模块建筑(以下简称“模块建筑”)是主要采用钢结构集成模块单元在施工现场组合而成的装配式建筑。其中,钢结构集成模块单元(以下简称“模块单元”)是由工厂预制完成的钢结构主体结构、围护墙体、底板、顶板、内装部品、设备管线等组合而成的具有建筑使用功能的三维空间体。 模块建筑工厂完成度与集成度较高,具有建得快、造得好、功能全等优势,适用于公寓、酒店、学校、宿舍、住宅、医疗、办公等民用建筑,也适用于部分工业建筑。模块建筑是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新模式,符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制定的《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的建筑工业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发展方向。 模块建筑在设计阶段将建筑空间模块化,并进行建筑一体化和集成化设计,既保证了功能空间的可拓展性,又保证了构件重复率最大化;在生产制作阶段,模块单元能实现工厂标准化流水线批量化生产,建筑质量的均好性得到较好地保证;在施工安装阶段采用整体模块单元装配安装方式,安装精度更高,装配速度更快,且在设计、生产与建造全流程中有利于实现数字化信息协同、追踪与管理。据测算,模块建筑的建筑主体装配率可达90%以上,现场用工量可比传统模式减少70%,综合建设工期可比传统建造方式工期缩短1/3以上。在绿色与低碳方面,与传统建造方式相比,模块建筑可减少现场建筑垃圾75%以上,减少90%以上的现场施工噪音污染,在实现标准化生产、快速集成装配的同时保证了工程项目的高品质和工程建设绿色低碳发展。 模块建筑在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应用较多。近年来,模块建筑在我国北京、天津、江苏、广东等省市也逐步得到应用,如近期建设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N20项目、昆山福园工业邻里中心等,建设项目类型涵盖了公租房、商品房、办公楼、酒店、学校等,最高建设层数达到18层。此外,模块建筑在疫情防控、军事设施建设、应急救灾等领域和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中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一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无论是2020年初建设的武汉两山医院,还是2021年初建设的河北石家庄、邢台南宫抗疫隔离治疗医院,再到近期建设的中央援建香港青衣方舱医院,采用的都是模块建筑。凭借其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资源、超快的建设速度、较高的建设质量、大兵团施工组织模式等优势,模块建筑在疫情防控阻击战、持久战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据不完全统计,自疫情爆发至今,共建设集中隔离治疗医院项目65个,面积近108万m2,使用模块47267个,为疫情防控和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模块建筑在部队驻训处突和边境边防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箱式钢结构”技术为特点的“拆装式”模块建筑在我军部队跨区机动、野外驻训、执行各类军事行动任务中得到越来越广泛地应用。每个模块单元作为功能相对独立的系统可为战士驻训和生活提供基本的保障,“拆装式”模块建筑具有的快建快收、跨区转运、重复利用等优点,有力支撑了部队的各项需求。 三是,模块建筑在地震、洪水、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发生时发挥了应急抢险的重要作用。在发生各类自然灾害时,为保障灾害期间人民基本的生存需求与社会稳定,亟需为灾区民众迅速重建庇护场所以及快速修建应急服务项目。模块建筑通过现场并行施工,将常规串联式的工序流程变为并联式,大大缩短建造时间,可很好地应对各类自然灾害对人民群众生活造成的影响,在历次自然灾害的安置与救治中都发挥了积极的应急安置支撑作用。 四是,模块建筑在“一带一路”战略周边国家的建设与技术输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模块单元陆运和海运均较为方便,并具有质量可控、成本可控、进度可控等综合优势,用其替代当地传统建筑分散的、低水平的、低效率的手工建造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当地建设项目的速度,在中亚、非洲等“一带一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应急援建与技术输出中,均起到了较好的带动和吸引作用,打出了“中国建造”品牌。 然而,总的来看,模块建筑在我国的发展仍处于初期阶段,行业相关技术人员缺乏,模块单元产品标准化程度不高,相关设计标准也多基于专项模块技术体系和内容,通用性不强,产品施工验收标准尚待进一步规范,尚未有效形成标准化的技术指引,无法适应模块建筑在全国大范围推广应用的现实需求。因此,本指南编制以国内外模块建筑工程应用经验与研究成果为基础,研究制定全国行业层面的技术指南,旨在为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模块建筑的技术应用提供系统化解决方案,引导模块建筑的标准化设计、生产和施工安装,提升模块建筑产品和工程质量,规范行业发展,培育市场氛围,推动我国装配式建筑领域的技术进步和绿色低碳发展。
主编单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参编单位: 国住人居工程顾问有限公司 中建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中建集成建筑有限公司 中冶天工集团有限公司 万华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中建科工绿色科技有限公司 中集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中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中建三局科创发展有限公司 北京浩石集成房屋有限公司 北京市住宅产业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天津大学 天津大学建筑设计规划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北京诚栋国际营地集成房屋股份有限公司 中集模块化建筑投资有限公司 中铁装配式建筑股份有限公司 河北津西钢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北汇绿建集团有限公司 优积建筑科技发展(上海)有限公司 福建省兴岩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安徽中源建设有限公司 编写组成员: 陈伟、娄霓、武振、魏晓梅、易国辉、冯仕章、庄彤、李志武、许航、李显峰、邓友华、张国勇、钱增志、高峰、孙伟、牟连宝、宋佳、洪奇、潘寒、王炜、苏磊、王翔、赵一臣、丁文博、刘佳迪、闫翔宇、王军、赵锟、张子彦、陈洋、刘其东、陈海彬、董磊、盛凯、马欣伯、杜阳阳、韩叙、刁宁、赵洋、程新超、刘锦荣、周子武、张术东 审查组组长:岳清瑞、陈宜明 审查组成员:任庆英、娄宇、侯兆新、陈彬磊、樊则森、陈志华 附件: |